原创李学峰中国摄影出版社

迎春花开,拍摄于晋南临汾市翼城县城西。

细雨润发丝,迎春花儿艳。

溪畔黄牛吼,杏花蕾待开。

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,每年公历的2月18、19或20日,多半是在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前后,太阳位于黄经时为“雨水”。

《淮南子天文训》曰:“(立春)加十五日斗指寅则雨水。”此时,气温回升,冰雪融化,降水增多,故取名为“雨水”。雨水和谷雨、小雪、大雪一样,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雨水,正月中。天一生水,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,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水矣。”与“小雪”二候正好相对。

《吕氏春秋》曰:“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,天地和同,草木繁动。”此段时间,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加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起来,逐渐向北推进,与大陆上的冷气团激烈而频繁地较量对峙,形成冷暖气团相交的降水锋面。就是说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,那种寒风刺骨、滴水成冰的时日已经过去,而春风吹拂,冰雪融化,柔和温暖的阳光时不时地会普照大地,和风细雨的天气越来越多了起来。

雨水时节的降水,会呈现出降雪减少而降雨增多的趋势。有谚语说:“三月还有桃花雪,四月还有李子霜”,就是说即使到了农历三月,都还有可能降雪;即使到了四月,李子正在幼果期了,也有可能降下霜来。在我国多数地区,最后一场降雪要到雨水至惊蛰时节了,只是雨水时便已经很少见了。唐代韩愈有《初春小雨》诗曰: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”正是描述了京城长安雨水时节的好风光。

在我国,雨水季节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片萧索。然而,若你行走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茫茫田野之上,一定会看到在那背风向阳之处,一簇簇的迎春花在绽放,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温暖。而在南方,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上升到了10℃以上,已经进入了气候学上真正意义的春天。清郑板桥有副名联:“春风放胆来梳柳,夜雨瞒人去润花。”可以得见,南方与北方的早春是那么的不同。在春风春雨的催促下,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工作已经开始,广大的农村开始呈现出繁忙的春耕景象。有的地方雨水较多,农田清沟沥水,中耕除草,预防湿害烂根很有必要。

节气与健康

雨水时节,人们养生要以防寒保暖、健脾祛湿和准备养阳为主。防寒保暖应注意春捂。由于此时的天气升温开始明显起来,但同时也是寒潮时常侵袭的时候,民间谚语“二月休把棉衣脱,三月还有梨花雪”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因此,一定要注意“春捂”。俗话说:“春不减衣,秋不戴帽。”春捂要做到恰到好处,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,也要视天气适当增减衣物。具体的春捂是要做到“下厚上薄”。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,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,因此,要注意背、腹和足底的保暖,以预防感冒。而腹部保暖,则是用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。衣着要注意多穿着一些宽松舒适、透气的服装,同时,也并不是穿得越多越好,如果捂出了一身汗,反而更容易着凉伤风。在南方的一些地区,雨水开始过多,也会造成一些人因湿气过重而湿困脾胃,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湿气通于脾。”明医张景岳说:“土气为万物之源,胃气为养生之主。胃强则强,胃弱则弱,有胃则生,无胃则死,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。”通常,人们以多喝汤粥的方式滋养脾胃。一般山药粥、红枣粥、莲子粥等都是很好的选择。人们以芡(qin)实莲子苡仁汤进行食疗,以养护人体的阳气。

雨水有三候:初候,獭(tǎ)祭鱼;二候,鸿雁北(来);三候,草木萌动。雨水到,水獭见水中游鱼多多,急不可耐,抓捕到手都来不及享用,匆匆放置于岸上,又下水猎捕,就好像陈祭于天的样子。过五天,鸿雁自南向北飞过。又过五天,便能看见一些早发的草木开始萌芽了。

拍摄于海南岛天鹅湖动物养殖基地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初候,獭祭鱼。獭,一名水狗贼,鱼(‘渔’之古体)者也;祭鱼,取鱼以祭天也。所谓豺獭知报本。岁始而鱼上游,则獭初取以祭。徐氏曰,獭祭,圆铺圆者,水象也,豺祭,方铺方者,金象也。”《逸周书汇校集注》曰:“獭也者,獱(biān)也,水禽也,一名水狗,似狐而小,青色。此时鱼肥美,獭将食而先置之水边,四面陈之,有似于祭。”意思是说,此时,水獭开始捕鱼了,它们先将鱼摆放于岸上,如同先祭后食一样。所以古人称其为“獭祭鱼”。据笔者观察:初春时节,水獭见水中鱼儿多了起来,急于猎捕。于是先捕获一批之后放于岸上,随后慢慢享用。且其吃相与人们祭拜时动作相像,故得名。拍摄“獭祭鱼”与“鹰乃祭鸟”“豺祭兽”一样,宜抓拍动物拟人化的祭拜动作,以体现古人意图。

拍摄于河北省邯郸市溢泉湖畔。

《逸周书汇校集注》曰:“鸿雁来者,自南而北也,即《小正》所谓正月雁北乡也。案《时训》‘小寒之日’已言‘雁北乡’,此直云鸿雁来,而其义自见,且雁无定居,有似旅人,故南北皆可以言来。”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二候,候雁北。《月令》《汉书》作鸿雁北。雁,知时之鸟,热归塞北,寒来江南,沙漠乃其居也。孟春阳气既达,候雁自彭蠡而北矣。”意思是说,此时大雁开始由南方越冬的栖息地鄱阳湖北飞,人们可以看到空中迁飞的大雁了。在晋北的雁门关,曾有“南雁北飞,口衔芦叶”的记载。意思是说,雁门关关雄陡险,就连迁飞的大雁也必须衔叶助力方可飞越。

拍摄于晋南临汾市翼城县城西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三候,草木萌动。天地之气交而为泰,故草木萌生发动矣。是为可耕之候。”意思是说,此时,一些发芽较早的植物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发嫩芽,农民也可以到田间进行春耕农事活动了。《夏小正》曰:“囿有见韭。”其实,拍摄“草木萌动”以春韭露头为最佳也。

图文/李学峰

原标题:《今日雨水
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》

    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lianzie.com/lzgx/113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