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到了,你还在,原来这样吃粽子可以养
端午节,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是十二地支月的“午月”第一候,所以称之为“端午”,即为“午月开端”。 十二地支月的午月,为夏三月“巳月、午月、未月”的中间一月,这个月处于夏季的中间,天地自然界的阳气处于较为充盛的阶段。 《黄帝内经》说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勿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。 夏季人体的阳气充斥于人体的上部和体表,这些部位的阳气较为充沛,而人体的内部,阳气相对不足。 具体到人体的脏腑,心阳偏亢,肺阴虚肺火旺,脾胃阳气相对偏弱。 心阳偏亢,心火就容易旺,心火偏旺的人容易喉咙肿痛、口舌生疮、心悸心慌、头痛头晕等。 心火可犯肺,消耗肺气和肺阴,引起肺的气阴两虚,肺火旺,容易出现肺炎、咳嗽、黄痰、鼻炎、腺样体肥大等。 脾胃阳气不足,容易出现胃肠道的虚寒和湿气,表现为胃痛、胃胀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稀烂、甚至腹泻等。 端午吃粽子,除了满足各种吃货的食欲外,还有养生的作用。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粽叶。 糯米,味甘性温,有补中益气,健脾止泻的作用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能够“暖脾胃,止虚寒泄痢,缩小便,收自汗”。孙思邈说它“脾病宜食,益气止泄。” 可见糯米能够健脾温中,对脾胃虚寒特别有好处,可以改善胃肠道虚寒的问题,特别适合午月脾胃阳气不足的生理特征。 粽叶,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,北方以芦苇叶为主。 箬叶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“甘,寒,无毒”,具有“清热止血,解毒消肿”的功效。芦苇叶,也是甘寒之品,可以清热凉血。 粽叶的甘寒之性可以清心热,养肺阴,补肺气,正好可以纠正午月人体的心火旺、肺气阴两虚的生理特性。 所以一个粽子里面,具有了温中健脾养胃,清心火、养肺阴的功效,端午节吃粽子,实实在在是一种养生行为。 但糯米性温质粘腻,有助火的副作用,如果胃肠道湿热偏重的人,并不适合食用,可以加重胃肠道湿热症状。 此外,因糯米粘腻难化,对于平时消化功能较差的人,也不宜多吃,可以加重消化不良。 除了糯米外,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体质状态,在粽子中加入其它东西,以达到更好的养生功效。 如果脾气虚较为明显的,可以加入红枣以增强健脾补气的功效。还可以煮粽子的时候加入党参、太子参、黄芪等补气的中药,以增强健脾益气的功效。 如果胃气不足,胃肠湿气较重的,可以用生姜水泡糯米,或者在已泡好的糯米中加入适量生姜汁,搅匀后制作粽子,以增强养胃化湿的作用。还可以用砂仁、木香一起煮粽子。 如果心火偏旺的,可以在粽子里面加入莲子,以增强清心火的作用。或者在煮粽子的时候加入莲子心、栀子等清心火的药物。 如果肺阴不足的,可以在粽子里加入百合,并用雪梨汁和水一起浸泡糯米,以起到更好的养肺阴的作用。还可以在煮粽子的时候,加入适量西洋参、麦冬、沙参等药品,以加强清肺热,养肺阴的功效。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lianzie.com/lzzz/1305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端午节怎么吃粽子不发胖习俗暗藏养生精髓
- 下一篇文章: 端午节到了,如何更健康地粽享美味